常增杰是莘县公安局燕塔派出所的一名辅警。1990年9月,他满怀一腔热血加入了燕塔派出所这个大家庭,35年间,他的脚步遍布燕塔派出所辖区的大街小巷,用铁脚板丈量着这片热土。
辖区的每一栋楼、每条街道、每张面孔都深深印刻在了常增杰的脑海中,他的身影定格在无数个执勤、巡逻、服务群众的瞬间。熟悉的居民都喊他“老常”,在民辅警眼里,他就是“常师傅”。从青春年少到两鬓微霜,变的是岁月的痕迹,不变的是他对公安事业的热爱与忠诚。
35年来,常增杰始终奋战在公安工作第一线。无论是寒风凛冽的冬日,还是烈日炎炎的酷暑,无论是万家团圆的节假日,还是夜深人静的凌晨,只要有任务,他总会第一时间奔赴现场。
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莘县百货大楼繁华地段车辆乱停乱放、交通拥堵严重。常增杰主动协助民警承担起管理任务。面对不理解的司机,他始终耐心劝导、以理服人。一次暴雨天气,道路积水严重,土路泥泞难行,多辆三轮车熄火被困。他挽起裤腿光脚在泥水中帮司机推车转移,雨水湿透警服,浑身冻得发抖,却一站就是4个多小时,直到交通恢复正常。司机们纷纷竖起大拇指,他只笑着说:“这是我应该做的。”
对于辖区的情况,常增杰可谓了如指掌,哪里有个小胡同,哪里的道路最近,他心里门儿清。35年间,他充分发挥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的优势,无数次为辖区大小案件成功侦破提供关键线索,同事们都说“常师傅”是所里的“活地图”。
“别管是邻里纠纷、土地纠纷、婚恋纠纷,要么是为了钱,要么是为了感情,但更多的只是为了一口气……”提起调解过的矛盾纠纷,常增杰总是对年轻的民辅警说。
勤走千家门、熟知千家情,才能解千家愁——多年的基层经历,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,让他在处理起老百姓的事情时愈发游刃有余,总能在复杂矛盾中找到关键,提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。今年3月,燕塔某小区因停车位问题多次争执,矛盾渐趋激化。常增杰配合社区民警与楼道长、物业深入小区调研,逐户倾听诉求、协调利益,最终制定出合理分配方案,并推动成立停车管理自治小组,妥善解决了这一难题。走访中,得知某小区王姓业主因糖尿病截肢行动不便,其老伴将捡来的废品堆在楼道,异味严重影响居民生活,存在矛盾风险。常增杰主动上门,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,两次劝说后,老人主动清走废品,小区环境焕然一新。
“传帮带”历来是公安队伍的优良传统,作为扎根基层35载的老辅警,常增杰深知年轻力量是公安工作接续发展的根基。工作中,他主动扛起“传帮带” 责任,将半生积累的基层智慧与实践经验,化作滋养年轻辅警成长的“养分”,让新时代 “枫桥经验” 的种子在青年一代中生根发芽。
“调解矛盾要记住三心——耐心听诉求、真心解难题、公心断是非”“巡逻防控要练出火眼金睛,看眼神、观举止、查异常......”他常带着年轻辅警走街串巷,在调解停车位纠纷时现场示范“如何平衡各方”,在巡逻中手把手教“如何从细微处发现可疑线索”,更用“我们虽是辅警,但警服的重量、群众的信任,一点都不能轻”的话语,将忠诚担当的信念刻进年轻人心里。
在他的带动下,燕塔派出所“老带新、熟带生”的良性氛围非常浓厚。年轻辅警们不仅学到了矛盾调解的“巧方法”、治安防控的“硬招数”、服务群众的“暖心事”,更传承了老辅警们扎根基层的韧劲和为民服务的热忱。
35载春秋轮回,35载风雨磨砺。常增杰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责任与担当,他是警队历史的见证者,也是基层工作的实践者,更是警务工作的经验传承者。